親子教育不只是「教」,更是「成長」
「今天學校怎麼樣?」——「還好。」
「你今天吃了什麼?」——「不知道。」
「你到底有什麼話可以跟爸媽聊?」——「……呃。」
這種對話是不是很熟悉?你問得很努力,孩子卻只給你三個字的回答,這到底是哪裡出了問題?
事實上,親子互動不只是「講話」,而是建立真正的交流。今天就來分享 5 大親子互動技巧,幫助你在教育孩子的同時,也學會成為更懂孩子的爸媽!
主動傾聽:你以為你在聽,其實你在「等說完」
「聽」和「等說完」是完全不同的事情!
大部分爸媽在孩子講話時,內心小劇場可能是這樣的:
👎 孩子:「今天學校有個很好笑的事……」
➡️ 你內心 OS:「快點快點快點,我等一下還要處理一堆事!」
👎 孩子:「結果老師……」
➡️ 你內心 OS:「(頭點點點)欸,剛剛他說什麼來著?」
最後,孩子感覺不到被重視,於是越講越沒勁,最後默默閉嘴。
💡 正確的傾聽方式:
✔ 放下手機,眼神專注在孩子身上
✔ 眼神對視,讓孩子感覺「你真的在聽」
✔ 適時回應:「真的嗎?」「然後呢?」(表示你有在關注)
✔ 不要急著評論,先讓孩子把話講完
👉 讓孩子知道你是真心在聽,他才會願意多說!
非語言表達:光用嘴巴沒用,表情跟動作才是王道!
爸媽有沒有發現,有時候你只是皺個眉,孩子就知道:「完蛋了。」
這就是非語言表達的力量。
但問題來了,如果孩子講話時,你的表情比 AI 還冷靜,他們也會覺得:「算了,沒人在乎。」
💡 怎麼正確使用非語言溝通?
✔ 微笑(但別太誇張,不然孩子會覺得你在裝)
✔ 點頭(表示「我在聽」的正面信號)
✔ 拍肩或輕碰手臂(給予安全感)
✔ 不抱胸、不翻白眼、不嘆氣(這些是負面訊號)
👉 你的肢體語言,決定孩子是否願意繼續對話!
開放式提問:別問 YES/NO 問題,這樣的問題只會讓對話「沒戲唱」
如果你問:「今天開心嗎?」孩子只會回:「嗯。」
如果你問:「考試怎麼樣?」孩子只會回:「還行。」
結果就是——對話被「句點」了!
💡 試試這些開放式問題:
✔ 「今天學校有發生什麼事讓你印象深刻嗎?」
✔ 「你覺得今天最有趣的事情是什麼?」
✔ 「如果可以選,你今天最想改變哪件事?」
✔ 「你覺得這件事怎麼樣?」
👉 開放式問題讓孩子思考,願意分享更多內心世界!
互動遊戲:不要只會說「來聊聊」,孩子不吃這一套!
孩子天生就喜歡「玩」,所以你要讓互動變得「無痛式交流」,而不是「正襟危坐地開家長會議」!
💡 推薦幾個親子互動小遊戲:
🎲 故事接龍:「我今天遇到一隻奇怪的貓,它說了一句話……然後你接!」(孩子會興奮接龍)
🎭 角色扮演:「如果你是老師,你會怎麼處理班上的頑皮鬼?」(讓孩子帶入情境)
🎤 腦筋急轉彎:「你覺得如果地球上沒有學校會怎樣?」(引導創意思考)
🧠 問答接龍:「你覺得長大後最想做什麼?」
👉 用「玩」的方式,讓孩子覺得和你聊天是一件好玩的事!
反思性對話:別急著給答案,讓孩子自己想!
很多爸媽都愛「直接給標準答案」,但這樣只會讓孩子失去思考能力。
👎 孩子:「這題數學怎麼算?」
➡️ 傳統爸媽:「來,我教你公式。」
👉 10 秒後完全忘光。
💡 正確做法:
✔ 「你覺得這題怎麼解?」
✔ 「如果這個數字變大,答案會變大還是變小?」
✔ 「你試試看不同的方法,看看哪個比較快?」
👉 幫助孩子養成思考習慣,而不是「等爸媽給答案」!
結論:親子互動,不是講道理,而是找樂子!
你以為你在教育孩子,其實孩子才是你的終極考官。
當你願意用心傾聽、不急著批評、用非語言表達情感、問開放式問題,並透過遊戲互動,孩子就會從「被迫回答」變成「主動分享」。
👉 親子教育的本質,不是讓孩子聽話,而是讓孩子願意打開心房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