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討論長照政策、家庭照護與社會福利時,我們很少真正觸碰到日常裡的瑣碎與無奈。這些微小卻不斷重複的情境,是每位照顧者每天的實境。政府政策可以提供資源,但現實中的挑戰,依然需要家屬的愛與耐性去填補。
照顧的日常,就是生活的全部
當家中長者因骨折需要定期復健時,我們開始進入一段密集又變動的照顧歷程。被照顧者可能因年紀漸長而出現短期記憶問題,而這些小插曲,成為照顧現場真實的縮影。
復健日的交通費事件
那天我們搭交通車去復健,費用是65元。我拿出70元給司機,沒想到他說沒辦法找零。阿姨聽到後馬上從包包裡翻出一張1000元,堅持要給司機,但我怎麼看都覺得那場面會失控。她一邊拿錢,一邊還得從另一個口袋拿出健保卡,我心裡只怕她一個不小心,錢或卡就掉了。
回程後,到復健中心後,她把1000元給櫃檯。我趕緊提醒:「阿姨,記得要換兩個5元喔。」結果她跟櫃檯說:「換兩個50元。」而我則拿了10元換5元零錢。
我只能在一旁默默看著、指揮著,盡可能讓一切順利進行。這種過程,從來無法百分之百正確,只能靠我們臨場反應去彌補。
手機與包包的攻防戰
昨天兒子才小聲唸她手機拿了卻沒用,沒想到今天一早她竟然背了兩個包出門。一個是手機包,一個是錢包,裡面還有健保卡和零錢。我看了直覺太麻煩,說:「去復健不用帶這麼多啦。」她一臉委屈地回我:「因為她兒子說手機沒用啊……」
她的記憶還抓著昨天的那句話,卻用她自己的方式在「改進」。那一刻我又心疼又好笑,原來我們無意間說的每一句,都可能被她當真記著。
車上的誤會與遺忘
坐上車,才剛安頓好, 阿姨還特地擦了口紅,她一直是個講究禮貌的人。上了車,要繳交車資時,她翻了老半天找不到錢,說忘了錢包還在另一個包包裡。我問司機多少錢,他說78元,我身上只有大鈔,就跟司機說回程再補。
快到站時,我提醒她記得戴口罩。她卻轉頭說:「你們都叫我不要帶包包,我的口罩就在另一個包包啊!」
我無奈地笑了笑,把自己早上出門前換乾淨的口罩說:「不棄嫌的話,就先戴我的吧。」她接過去戴上,沒說話,但我看見她眼裡閃過一絲感謝。而我自己的包包內還有一個準備仍掉的舊口罩。
每天都有狀況,每天都有突發事件。這種混亂,不是因為誰錯,而是這場照顧旅程裡,每個人都在適應、在學習。
我們都是照顧者,也終將成為被照顧者
這些看似無關緊要的小事,其實正是長照政策最該重視的一環。如何讓照顧者在繁瑣中獲得喘息?如何讓被照顧者在失能中保有尊嚴?
政府政策要落實的不僅是補助,更是對照護者精神與系統性的支持。
家庭照護的挑戰與反思
被照顧者的記憶力衰退,需要我們更多的耐性與理解;照顧者的情緒變化,則需要被看見與接住。政府的社會福利資源雖多,但申請程序常讓人望之卻步。長照政策若能加入更多教育、心理輔導與數位簡化機制,才能真正成為我們的後盾。
行動號召:你也有相似經驗嗎?
歡迎留言分享你所經歷的照護故事,一起讓社會看見更多真實的照顧現場。你的聲音,能幫助更多正在努力的人不感孤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