從「睡前 20 分鐘儀式」到「7 天睡眠養成計畫」,讓作息穩定又能改善晨痛頭痛

sleep well

長期睡不好、不只是靠藥能解決。許多時候,真正能讓身體進入休息節奏的,是那段我們忽略的「過渡時間」:睡前的最後 20 分鐘。當你願意多給自己這麼一點,看似微不足道,但卻是真正對抗疲勞與日間昏沉的關鍵。

我把這 20 分鐘拆成 4 個小步驟:

  1. 放下螢幕,阻斷藍光與資訊刺激;

  2. 伸展 3 個動作,讓緊繃的肌肉放鬆;

  3. 暖身,讓身體慢慢降溫進入休息模式;

  4. 寫下 3 句感謝,安靜心念,傳遞對自己與生活的正能量。

這份清單不是理論,是我和讀者一路實測過後,用回饋收集起來的版本,簡單卻能真正讓很多人感受到睡眠的「質變」。

但若你早晨總是醒來頭痛,或是夜晚沒睡飽、白天昏沉,我還是推薦搭配專業醫師的衛教文章與門診指引,例如這篇 「偏頭痛就醫前指南(醫師觀點)」,先判斷一些可能的身體警訊,才能讓日常習慣的改變,對睡眠更有實質幫助。

從 20 分鐘儀式到 7 天養成計畫

睡前 20 分鐘是個好習慣的起點,但若要長期改善作息與睡眠體質,「持續的小改變」才是根本。

所以,我們把這個儀式——喝溫水、寫感謝、伸展、放下螢幕—融進了 《7 天睡眠養成計畫(含表單)》 裡,變成每日一點的小步驟,就像在和自己建立一段扶植身心的對話。

  • 第 1 天:不滑手機 30 分鐘,讓焦慮跟緊繃先暫停;

  • 第 2 天:安排固定睡眠時間,建立穩定的生理節奏;

  • 第 3 天:簡單伸展 5 分鐘,讓身體敞開、生理降溫;

  • 第 4 天:喝杯溫水,避免咖啡因與酒精干擾休息;

  • 第 5 天:寫下三件感恩或完成的小事,讓大腦進入感恩模式;

  • 第 6 天:睡前兩小時不吃宵夜,讓腸胃有時間消化休息;

  • 第 7 天:打造專屬睡眠環境(暗、靜、舒適),說服身體這裡是放鬆的地方。

每完成一天,都用表單記錄「睡眠時數」「夜醒次數」「自我感受(1–5 分)」;若習慣 Apple Watch,也可搭配使用,讓數據與感受雙軌並行。

為什麼這麼柔軟的方式最可行?

1. 沒壓力,容易持續

貼地、貼近日常,不需要大幅調整生活,只是把「休息」提前寫進你的流程表。

2. 身心合一,回復效率

從身體(伸展)到心理(感謝),再到環境(暖身、斷開螢幕),全面同步改變,扎實引導身體認知:「該進入睡眠狀態了」。

3. 搭配專業,避免忽略警訊

如果你常有晨痛或常態頭痛,這些可能是體內的壓力或神經反應信號,千萬別只是靠譜式儀式避免繼續惡化,還是要閱讀「偏頭痛就醫前指南(醫師觀點)」這類衛教,並回診確認身體狀況。

4. 數據+感受並行,看到變化

Apple Watch 紀錄深睡、醒來次數、 REM 睡眠比例;你只填一句感受,就能快速看到哪些習慣真正讓你「醒來清醒」而不是昏沈。

小結:你能給自己的,就是今天修正的那一小步

生活忙碌,睡不好其實很正常;但如果我們願意把這 20 分鐘、7 個小習慣,當成對身體的「日常問候」,長期下來,就真的能把「要休息」——從想法變成身體會做的事。

今晚,就先從放下手機、一杯溫水、簡單伸展開始,一句感謝,告訴自己:妳也值得好好休息。

想看完整版的 7 天計畫與表單?👉 點此閱讀:7 天睡眠養成計畫(含表單)
若頭痛、晨痛反覆不舒服,也請先看 醫師觀點版的「偏頭痛就醫前指南」,讓習慣與健康並行。

Share the Post:
Facebook
Twitter
LinkedIn
Pinterest
相關文章
Newsletter Form (#8)

訂閱電子報,每週一封信陪你經營網站與自由生活。

含實用工具、經驗分享、接案經營秘訣。